当前位置:操作系统 > Unix/Linux >>

《几何画板》:“派生”关系进行轨迹教学板

在进行轨迹教学时,课本有一配套例题,题意为:“一根竹竿(AB)长2M,斜靠在墙壁(BC)上,∠ABC=30°,BB'长度如图所示,如果竿端A、B分别沿CA、BC方向滑动至A'、B',问竹竿中点D随之运动所经过的路程是多少?”。

  经分析,要得到竹竿中点D运动所经过的路程,首先要求出点D运动的轨迹。但是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进行动态演示,“动点”只能用黑板上静态的“定点”来表示,学生很难形象地理解。


  《几何画板》中的移动、跟踪功能可以辅助轨迹教学,于是笔者就在《几何画板》窗口中画了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l1、l2,分别表示水平地面和墙面。在这两条直线上分别取点A和点B,连接AB,线段AB表示竹竿。但当对点B实施“移动”功能时,竹竿是下滑了,但竹竿的长度也变了,这与现实生活是不一致的。为什么呢?

  原来《几何画板》中图形元素间有“派生”关系,即所谓的“父母”与“子女”。如:线段是由两点派生出来的,因此两端点是“父母”,而两端点间的线段是“子女”,删除端点,则线段就消失。端点位置变化,线段的长度也变了,这是因为图形元素间的“派生”关系在起作用。

  明确了原因,经过一番思索,理顺图形元素间的“派生”关系,终于解决了问题。具体步骤如下:

  1. 作互相垂直的直线l1、l2,再作线段r=2m。

  2. 在水平直线l1上取点A。

  3. 以点A为圆心,以线段r的长为半径,画⊙A。

  4. 选中⊙A和直线l2,选择“构造”菜单中的“交点”,设交点为B。

  5. 连接AB,作线段AB的中点D。

  6. 选中点D,选择“显示”菜单中的“跟踪中点”命令。

  7. 在直线l1上点A的右侧取一点A',选中点A和点A'后再选择“编辑”菜单中的“操作类按钮”→“移动”(改名为“下滑”)。

  8. 选中⊙A,按“Ctrl+H”,隐藏⊙A。

  双击[下滑]按钮,可见到竹竿徐徐下滑,竹竿中点所留下的轨迹是一段圆弧。因此,由条件求得弧长所对的圆心角为(60°-45°),弧半径为1,根据弧长公式可求得该圆弧的长度,即竹竿中点D随之运动所经过的路程。

  在制作过程的第3步,点A和线段r是“父母”,而⊙A是“子女”。第4步中,⊙A和直线l2是“父母”,而交点B是“子女”。第5步中,点A和点B是“父母”,而线段AB是“子女”。第6步中,线段AB是“父母”,而中点D是“子女”。在“四世同堂”的连锁作用下,竹竿在下滑过程中,长度始终保持不变并显示点D运动的轨迹。

  由此可见,只要积极地去挖掘,灵活地加以利用,《几何画板》中“貌不惊人”的“图形元素间的派生关系”同样可以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CopyRight © 2012 站长网 编程知识问答 www.zzzy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部份技术文章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