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在企业中的应用尚不成熟
有时,会有读者询问是否可以使用Linux?究竟应该怎样看待Linux?本刊是否会介绍Linux?正巧,我和很多读者一样,既是Windows用户,也是Linux用户。总的来说,我对现阶段Linux在企业中的应用持保留态度。六年多来,除了Windows,我的桌面系统上一直安装有Linux。我常常修改代码,编译核心,设置Linux使用各种新设备,包括USB鼠标、外置硬盘、Yepp E32 plus MP3和视频捕捉卡,或者玩Quake III Arena,耗费时间也心甘情愿。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享受系统级DIY的乐趣。然而,这种乐趣只能在很小的Linux爱好者的圈子里分享。我配置自己的PC系统的整个过程可以写一本书,一旦面对一个普通用户,我往往会劝他放弃在桌面使用Linux的打算。在现阶段,使Linux能在每一台桌面PC上顺利运行还是一个美丽的梦想。除了对设备兼容性外,Linux在桌面系统的性能也不尽如人意,虽然有些文章鼓吹Linux的效率之高,但熟悉Linux的用户都知道,现在任何一个Linux发行版在32MB内存的机器上都不如Windows 98 SE运行顺畅,因为GNOME和KDE对资源的消耗远甚于Windows系统。
在服务器应用领域,Linux也存在诸多问题。在操作系统最重要的文件系统,进程调度和内存管理等几个方面,Linux都远没有令人满意,Linux的ext2文件系统一直以快速著称,但缺乏稳定高效的日志功能是其涉足服务器应用的一块心病,直到2001年问世的2.4系列核心中,才真正开始加入了日志文件系统;在进程调度方面,Linux系统至今仍不支持真正的多线程,无法充分利用多处理器来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在内存管理上,一直到最近的2.4.1x核心,两大Linux核心开发的灵魂人物(Linus Torvalds和Alan Cox)还在为是否采用新的代码来升级替代多年一成不变的虚存管理模块而展开长篇辩论。
Linux用户会为能够在低配置的成功地运行Linux(不包含图形界面的),保护过时硬件投资而沾沾自喜,但如果要在最新的服务器系统上安装Linux,却免不了要心怀忐忑,不同的RAID卡或千兆网卡,在同样的Linux平台上往往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性能和稳定性差异。Linux对设备的支持距离商业服务器系统平台还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其实,无论是在桌面PC还是高端服务器系统,Linux最大弊病还在于各个应用过于分散,缺乏有效的集成手段。从基本的GUI,到包罗万象的AD,Windows用户早已享受到统一的用户界面和集成的目录管理所带来的便利,而Linux的用户却出现了两极分化:高级用户往往会专注于控制台文本界面,熟练而孤立地去使用和管理各种应用;普通用户却在为挑选哪一个窗口管理器而犹豫不决。
开放源代码运动的核心是开放的精神,这种精神充分鼓励自由竞争。哪一个项目在竞争中胜出,就成为事实上的标准,但这种方式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是各种应用间相互孤立,不能有效地集成或衔接,其次是一旦出现了几个旗鼓相当的应用,用户免不了要承担做出选择的风险。最后,这样还导致了重复开发,相互竞争的产品也不利于标准化。在我国,Linux本地化的进程就暴露出这方面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开放源代码的开发者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将信仰而不是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进行开发的,但用户不是为了信仰,而是为了支撑业务而选择网络系统平台。这导致在真正的企业用户领地,Linux表现出严重的水土不服症状。
Linux原本不是商业化的操作系统,只是黑客的工具箱,近年来却被强拉到企业系统平台的高度,难免露出不堪重负的疲态。Linux的潜力是毋庸置疑的,在IBM、SGI等传统Unix厂商大举支持Linux之后更是如此,但Linux目前以及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还要经过痛苦的挣扎才能蜕变,Linux要真正步入企业应用,尚需时日。
作为一家专业媒体,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广大用户服务。Windows平台以其良好的易用性、无法比拟的软硬件兼容性以及不断提高的稳定性已经获得了的广大用户的认可和广泛应用。几乎所有的企业,甚至包括绝大多数Linux企业,都在使用Windows系统。这决定了我们要以用户的主流需求出发,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而筹划栏目,组织内容。我们同样会关注Linux等非主流平台,但我们不会孤立看待Linux,而是将从Windows用户的角度出发,去探讨如何进行各种应用的集成和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