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编程学习 > 汇编语言 >>

新手快速设计汇编语言程序(五)

四、桥式法:

桥式法是利用读写记忆体的特性,将程式中若干指令直接填入,作为临时便桥,以改变此段程式的功能。
例如在显示时,希望能提供多种变化,而又不愿减低速度及增加太多的程式。最好的方法,便是利用桥式法,在同一位址,填入需要的指令。
桥式法用得好而又灵活时,对程式的效率极有助益。但是应该注意一点,就是只能用在可读可写的记忆区中,如若要制成「韧体」,即置入仅读记忆体(ROM) 中的程式,绝不可使用此法。
下面的实例,即为萤幕显示的桥式应用。首先,把架桥的「材料」设置在缓冲器中,如:
CDSPMOD DB 88H ;8805 = MOV [DI],AL
DB 30H ;3005 = XOR [DI],AL
DB 08H ;0805 = OR [DI],AL
DB 20H ;2005 = AND [DI],AL
CDSPMOD 即为缓冲器,其中有四个数据,分别为机器码的相异部份,如分号后所注。因为四组机器码皆有 05 ,不必再填。=右边部份,即为该机器语言相对应的指令。
程式部份先设妥功能定义,利用一、所说的变数应用法,依序由0至3先载入暂存器BX中。根据 BX 值,将所需机器码载入程式中。
10:CLOD:
11: MOV AL,CDSPMOD[BX] ;用BX取预存码
12: MOV CS:CDSP2[1],AL ;载入CDSP2+1
13:CDSP:
14: SUB SI,SI ;资料由0起
15:CDSP1:
16: LODSB ;取资料
17:CDSP2 LABEL BYTE ;载入的位置
18: XOR ES:[DI],AL ;原码26 30 05
19: INC DI ;须改 30 部份
20: LOOP CDSP1
21: RET

五、流水线法:

工业上的流水线生产作业,需要极为严格的规格限制,原器件分别研制完毕后,统一送到生产线上组装。
程式亦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只可惜一时手头上找不到现成的、适用的例子,只得将方法概述如下:
先设定处理流程,凡是能用这种生产流程者,皆适用。
再设定处理流程中所采用的「生产线」,也就是缓冲器。因为流水线上所用的资料都需要由缓冲器提供。
此缓冲器的长度由流程决定,缓冲器中的资料则由各调用本流程的原程式载入。
各调用程式可视个别条件,将所需处理的资料,放在缓冲器内(全部或部份)。待调用后,再从原缓冲器中取出经过处理后的资料。

六、对应表法

凡是指根据某种需要,将经过整理的资料,以某种固定的格式,安排在一特定区域中。每当需要时,立刻可以按照排列的位置取出来使用的,皆可称之为对应表。
这种对应表是我最喜欢利用的技巧,速度奇快不说,修改也极其容易。尤其是我做事一向不拘小节,写起程式来,专出小错。自从采用了表格对照法后,凡是适合这种形式的程式,只要想通了最理想的结构,几个指令就把程式写完了。
兹将附录中所举的例子,对字形放大所采用的查表法,在此作进一步的介绍。
假设有一组图形,要在萤幕上左右放大一倍。一般程式师做这种题目,都是在暂存器内移来移去,每一个字元的资料,起码要移八次之多,每次都要用借位作为转换值。而转换时,又要放进一个16位元的暂存器中,尽管可以用回路去做,时间的延误相当大,读者可参考附录二以做比较。
当然,表格要占用空间,以本例而言,如果一次用256B,取足则要512B。
因此这种技术可以说是以空间换取时间。在第一章第三节「效率」的第四条定律下,我们知道键盘输入速度,决定于人的操作速度,而人的反应远远不及电脑,故应以人的速度为时间边际值,尽量设法节省。
目前,所涉及的是显示时间,每个人在电脑前,都期望着立即得到结果。因此,显示速度不仅要快,而且越快越好。所以,前述的空时交换应在可能范围中,视实际的边际效应,以作取舍。
现在看看资料分析,下面列举的二进位资料,在左边为原图形点阵,在右边则为放大一倍后的点阵:
原点阵 左右放大一倍
00000001 00000000 00000011
00000010 00000000 00001100
00000011 00000000 00001111
..
01010101 00110011 00110011
..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现在有两个因素非常明显,第一,不论什么点阵,放大后长度加一倍,一字元有256 种。放大后点形种类不变,但字元数加倍为 512个。其次,由于放大后的 512个中,有一半皆相同,故仍可用256 种表示。
至于取前者或后者,当视情况而定。
决定以后,将之定义在缓冲器中,以原图形的点阵资料作为索引值,即可采间接定址法,立即取得放大后点阵。
在制作对应表时,应养成良好的习惯,根据资料的规则,以等长度、固定的格式输入。这样不仅对表中的资料能一目瞭然,而且容易输入、侦错、修改,一举数得。
如某表格为:
100 TBXXX DB 0,1,3,7,0FH,1FH,3FH,7FH,0FFH,2,6,0EH,1EH,3EH,7EH,0FEH
此表看去远不如下表来得清楚、规律:
100 TBXXX DB 000H,001H,003H,007H,00FH,01FH,03FH,07FH
200 DB 0FFH,002H,006H,00EH,01EH,03EH,07EH,0FEH
从事程式写作,规律的思考方式及追求,经常事半功倍。这种小技巧看似没有多大作用。事实上,在输入时,规则化的结构可以轻易地利用现有的功能,或复制,或修改。更有利的是能一眼看出该表的意义及正确性,在程式侦错时,往往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七、模式法

所谓模式法,是指在程式的处理过程中,分析其规律,以期找到一种共同具有的「模式」。并用此模式,设计成为一个个程式单元,以追求最高效率。
这种模式,可用「概念」来代表,但最理想的表达方法,仍以视觉图形为宜。也就是说,最好能把分析出来的模式,用图形表示,并据以理解及设计程式。
兹以常用的功能「排序」为例,来说明模式法的应用,并设计成为程式。
先假定需要排序的资料结构为:
11每笔资料之长度固定为一字元。
12资料形式为 ASCII码,16进位值,由 20H到 7EH。

13排序时,资料数值小者排在低位,大者排在高位。
14程式开始时参数设定为:
AL= 高位之资料。
AH= 低位之资料。
DS:SI=资料存贮处。
资料由低位开始检查,并同时排序,直到全部查完为止。排序时,交换高位及低位之资料,以使
高位住址资料≧低位住址中之资料。
由于人类行为与视觉息息相关,故最有效的认知方式,是以作图来说明。以下即为上一陈述之图形说明。

│? │
模式一供检查 ├─┤
AL,AH 之大小 ┌ AH <--│? │<-- AL ┐
模 │ ├─┤ │模
模式二交换资料 式 ┤ AL <--│? │<-- AH ├式
其中 AH>AL 一 │ ├─┤ │二
└ SI = │? │ = SI ┘
├─┤

由上图可见在模式一中,AH为低位资料,AL为高位资料。比较 AL,AH 之大小,即可知是否符合序列规定。如符合,则继续做下去,否则依模式二,将小值放进低位,大值放进高位住址中。程式只要设法保持此一处理之形式,即可简单明瞭地完成任务。
1: COMPAR:
2: MOV AH,AL ;设AH为低位值
3: COMPAR1:
4: LODSB ;取资料
5: CMP AL,AH ;比大、小
6: JAE COMPAR ;高位大,不变
7: MOV [SI-2],AX ;交换AH,AL,排序
8: DEC SI ;向低位再查
9: MOV AH,[SI-2]
10: JMP COMPAR1

当然,上面这段程式并不成立,因为没有出口,永远做不完。程式的终止有很多方法,一是用计数器,一是用位置来比较,也有用终止指令的,不一而足,各有长短。
首先,假设在DS:SI 中,有一长度值,兹以计数器的回路来试试看:
1: LODSW
2: MOV CX,AX ;似此,3B 18C
;若用 MOV CX,[SI]
; INC SI
; INC SI
;则需 6B,21T
3: SUB AL,AL ;先设最小值,备用
4: COMPAR:
5: MOV AH,AL ;设AH为低位值
6: COMPAR1:
7: LODSB ;取资料
8: CMP AL,AH ;比大、小
9: JB COMPAR2 ;低位大,需排序
10: LOOP COMPAR ;回路
11: RET ;完成
12: COMPAR2:
13: MOV [SI-2],AX ;交换AH,AL,排序
14: DEC SI ;向低位再查
15: MOV AH,[SI-2]
16: JMP COMPAR1
程式中的回路,对前面有一比较分支不太有利,因为回路每次要17T ,比较分支就是现成的回路,不利用形成浪费。
若把回路改为位置比较,程式即为:
1: MOV CX,SI
2: ADD CX,[SI]
3: INC SI
4: INC SI
5: SUB AL,AL ;先设为最小值,备用
6: COMPAR:
7: MOV AH,AL ;设AH为低位值
8: COMPAR1:
9: LODSB ;取资料
10: CMP SI,CX ;比位置到终点?
11: JAE COMRET ;完成
12: CMP AL,AH ;比大、小
13: JAE COMPAR ;高位大,再查
14: MOV [SI-2],AX ;交换AH,AL,排序
15: DEC SI ;向低位再查
16: MOV AH,[SI-2]
17: JMP COMPAR1
18: COMRET:
19: RET
如此,在分支时,在第13条指令做回路,10,11 则比较住址以决定是否完成。这一来,完成结束只有一次,需时 16T,其余所有执行时间皆为4T,较前一回路快了13T 之多。
再试用「终止指令」法,其必要条件为资料中有多余的组合可供选择。一般多以 00H,0FFH 等极端值比较理想,下面且以0FFH作为终止指令,并置于资料终止处。
1: MOV CL,0FFH ;终止检查用
2: SUB AL,AL ;先设为最小值,备用
3: COMPAR:
4: MOV AH,AL ;设AH为低位值
5: COMPAR1:
6: LODSB ;取资料
7: CMP AL,CL ;比是否终止指令?
8: JAE COMRET ;完成
9: CMP AL,AH ;比大、小
10: JAE COMPAR ;高位大,再查
11: MOV [SI-2],AX ;交换AH,AL,排序
12: DEC SI ;向低位再查
13: MOV AH,[SI-2]
14: JMP COMPAR1
15: COMRET:
16: RET
似此,程式较短,其他效果差不多。
这段程式,在处理速度上,还大有油水。因为已经检查过的资料,因为回路关系,还会不断地重复检查,是否能够避免这种情况呢?

事实上,当排序到某住址时,即表示由该住址起,上面已经检查完毕。因此,只要记录下来,下次再查时,将住址还原即可。
1: MOV CL,0FFH ;终止检查用
2: COMPAR0:
3: SUB AL,AL ;先设为最小值,备用
4: COMPAR:
5: MOV AH,AL ;设AH为低位值
6: COMPAR1:
7: LODSB ;取资料
8: CMP AL,CL ;比是否终止指令?
9: JAE COMRET ;完成
10: CMP AL,AH ;比大、小
11: JAE COMPAR ;高位大,再查
12: MOV DI,SI ;暂时保存
13: COMPAR2:
14: MOV [SI-2],AX ;交换AH,AL,排序
15: DEC SI ;向低位再查
16: MOV AH,[SI-2]

17: LODSB ;取排序资料
18: CMP AL,AH ;比是否该排
19: JB COMPAR2 ;是
20: MOV SI,DI ;否,将原位址还原
21: JMP COMPAR0 ;从头再做
22: COMRET:
23: RET
总而言之,程式的变化无穷无尽,尤其是用组合语言制作程式,更是灵活精妙。就像下围棋一般,往往一两个指令就足以将整个局势扭转过来。
程式的效率经常决定在回路上,读者千万不要以为一两个时钟脉冲算不了什么。要知道,汪洋大海,也是由一点一滴的水珠累积而成的。
这段程式还有不少值得深思的,读者们不妨自行研究吧!想得多了,自然会有生花妙笔。

真要作大量的资料排序,还有更有效的方法,也是应用模式分析的原则,先找出资料的「型」。
假如以同样性质的资料为例,为了避免资料一一查找,浪费时间。我们不妨研究一下,是否有可能,直截了当,就把资料依据大小,予以定位,一次排好?
电脑的好处,就在于资料的规律性,我们理应利用这种优点,来找出其排序的模式。
前例曾分为两个模式,一是查找,一是搬移。如果我们把查找改为记录,把搬移改为安排,则情形就大大的不同了。
记录时利用间接定址技巧,每笔取到的资料,皆可视为一个数值,对应于一记录的缓冲区。如果资料中每笔资料总值大于256 且小于 65536,则可以用二字元记录之。再若资料为二进位值,可由 0至 255,即设 512个对应单位。
假定原资料在 DS:SI中,长度在CX中。
首先,设一记录区为:
1: RECORD DB 512 DUP (0)
2: PUSH SI ;程式开始
3: CHECK:
4: LODSB ;取资料,AH永远为0
5: MOV BX,AX ;利用BX间接定址
6: INC WORD PTR RECORD[BX]
7: LOOP CHECK
8: STORE:
9: MOV SI,OFFSET RECORD+512;指向最
;后记录
10: MOV BP,OFFSET RECORD ;供检查
11: POP DI ;资料贮存处
12: STORE1:
13: CMP SI,BP ;查是否完毕?
14: JE RECEND ;完成
15: DEC SI ;向上取
16: DEC SI
17: MOV CX,[SI] ;取记录值
18: JCXZ STORE1 ;无记录,重取
19: MOV AX,SI ;当前之位址
20: SUB AX,BP ;差值
21: SHR AX,1 ;原有值
22: STORE2:
23: REP STOSW ;重新载入
24: JMP STORE1 ;继续
25: RECEND:
26: RET
程式的变化无穷无尽,尤其是用组合语言写作程式,简直没有止境。只要稍稍用点心,加一点点变化因素,一个巧妙无比的程式,就会跃然而出。
写程式的乐趣,就在于心智的投入。学者们不妨试着把这 式再加以改良,其中还有不少可以下手的地方,养成习惯以后,程式自然就会精简了。

八、预置法

预置法适用于流程的安排,尤其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有时需要作多项检查,不仅浪费时间,对空间也不利。
例如有一段程式,其目的在于处理使用者所选择的流程。由于使用者事先通过介面程式,选妥各项工作,现在必须依某一顺序执行。
这是一项难度相当大的工作,要执行固定顺序不难,下面的程式就可以达到目的。当然,一如既往,我们会尝试着将程式一再改进。最后,我们再来讨论如何能执行使用者所安排的顺序。
设子流程有八种,使用者选用时,可令BX值等于子程式的代号。选用方式为「开关式」,即单数次为开,设定参数,复数次为关,取消设定。
设定后,因为共有八种程式,可以用八个位元来设置所需要执行的旗号。当然,这要看程式的多少而定,八位元正好用一个旗号FLAG:
1: SETUP:
2: CMP BX,MAXVAL ; 最大值检查
3: JA SETRET ; 超过,无效
4: SHL BX,1 ; 参数乘2
5: JMP SUBTB[BX] ; 各种程式
6: SUBTB DW SUB1 ; 各种程式
7: DW SUB2 ; 程式中设定
8: .. ; flag
9: DW SUBN
10: ENTER:
11: SHR FLAG,1 ; 检查FLAG
12: JNC ENTER1
13: CALL SUB1 ; 有设定
14: ENTER1:
15: SHR FLAG,1
16: JNC ENTER2
17: CALL SUB2
18: ENTER2:
19: .. ; 如此连续进行八次
显然这种做法其笨无比,第十条以后,可用回路取代:
10: ENTER:
11: MOV CX,8
12: MOV AL,FLAG ; 暂存器较有效
13: OR AL,AL
14: JZ ENTRET ; 不必做
15: SUB BX,BX
16: LOOP0:
17: SHR AL,1
18: JNC LOOP1
19: PUSH AX
20: PUSH BX
21: PUSH CX
22: CALL SUBTB[BX]
23: POP CX
24: POP BX
25: POP AX
26: LOOP1:
27: INC BX
28: INC BX
29: LOOP LOOP0
30: ENTRET:
31: RET
这样好得多了,可是,还能不能再加改进呢?组合语言的妙处就在于变化无穷,且看看是否还能变出花样来。

从设置开始,方式稍微改变一下,旗号的观念是供程式检查用。在应用时,要占用一个暂存器,而暂存器有限,浪费了可惜。此外,八个不同的子程式,又要占用一个计数用的暂存器,最好能够省掉。
因此,设置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程式的好坏,并非仅仅在于指令的应用。原始的理念,及程式的规划,经常在程式设计之前已经决定了。

我们称之为「预置法」,把前述的设置方式改变一下,用一组缓冲区,先定义如下:
DB 0 ; 计数用
BUFER DW 8 DUP (0) ; 存程式入口用
DW 1 ; 终止信号
然后再设计程式,预置及执行如次:
1: SETUP:
2: CMP BX,MAXVAL ; 最大值检查
3: JA SETRET ; 超过,无效
4: SHL BX,1 ; 参数乘2
5: ADD BX,SUBTB
6: JMP BX ; 各种程式
7: SUB3:
8: XOR BUUER,BX ; 设为第三组
9: JNZ SUB31 ; 开
10: SUB30:
11: DEC BUFER-1 ; 取消
12: RET
13: SUB31: INC BUFER_1 ; 计数
14: RET
15: SUBTB DW SUB1
16: DW SUB2
..
21: DW SUBN
22: ENTER:
23: MOV SI,OFFSET BUFER-1
24: LODSB ; 查是否需要
25: OR AL,AL ; 为0则无
26: JZ ENTRET
27: ENTER1:
28: LODSW ; 取程式资料
29: CMP AX,1 ; 查程式入口
30: JB ENTER1 ; 0表示不做
31: JZ ENTRET ; 1表示终止
32: PUSH SI
33: CALL AX ; 执行
34: POP SI
35: JMP ENTER1
36: ENTRET:
37: RET
前一段调用程式需要31个字元,而现在只要21个字元,速度也快得多。不仅如此,前段程式仅能提供八个子程式,最多用十六位元,不过十六个子程式。本程式则不然,只要预留的缓冲器够,可提供的子程式可以说是无限。
更重要的功能,是程式执行的顺序。除了这种预置法外,其他的方法,都受限于 SUBTB的安排次序,无法变更。但本方法则完全可任依使用者的需要,来决定子程式执行的顺序,以及是否执行。
请注意在 SETUP时,BX的参数就同时代表了执行的顺序。如果要想依照设定的次序决定顺序,只要将缓冲区加大,再加一组预设程式即可,如下所示:
1: SETUP:
2: SHL AX,1 ; 输入参数
3: ADD AX,OFFSET SUBTB ; 子程式入口
4: MOV BX,BUFER-2 ; 位置序数
5: SHL BX,1 ; 指向位置
6: MOV BUFDER[BX],AX ; 存入缓冲区
7: INC WORD PTR BUFER-2; 序数加一
8: RET
这一来,先调用的程式放在前面,后调用的放在后面,使用者只要知道子程式的代号,就可以随意安排调用。
甚至于各子程式所需的参数,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预先设置妥当,然后一次取出运用。
预置法最宜于「用户」接口,而且作为应用程式,既简单又容易,方便灵活。
比如有一些应用模组,即可应用此方法,分别归类、编号后,书于手册中,以提供使用者选择、应用。
使用者选择介面的方法,可以通过萤幕提示,将各种模组显示在指定位置上。使用者利用游标,或其它选择方法,以求得到正确的编号,再依序置于缓冲区中。
各种模组都可能需要输入参数或资料,所以,另外要准备一个参数缓冲区,在选择模组时,同时选择参数。由于各模组会自动取用参数,故只要置入即可。
假设有一个「使用者自行设计程式」的工具套件,(“聚珍整合系统”就建立在这观念上,惜因我们人手不足,产品可能要到1991年才能上市。)萤幕提示有介面、功能、共用等各类模组,使用者选完一类后,萤幕再度提示该模组的编号。
萤幕上的模组编号经过程式转换,得到程式编号,将此编号存入缓冲区,再查是否需要输入资料。即可按照原有流程设计,逐步执行下去,完全可以利用这种预置法。
1: GETMOD:
2: SUB AX,AX
3: INT 16H ; 使用者输入
4: CALL GETSUB ; 转换为代号
5: SETUP: ; 代号置于AX
6: SHL AX,1 ; 次序乘二
7: ADD AX,OFFSET SUBTB ; 子程式入口
8: MOV BX,BUFER-2
9: SHL BX,1
10: MOV BUFFER[BX],AX
11: INC WORD PTR BUFER-2
12: JMP GETVAR ; 查取参数否
当然,真正可以应用的程式,还要考虑很多因素,但大致上,结构就这样简单。
写程式和画画没有两样,多看、多参考别人的程式,多想、多钻研各种方法,最后则是要多多动手,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法门。

www.zzzyk.com,学习电脑知识的好地方

CopyRight © 2012 站长网 编程知识问答 www.zzzy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部份技术文章来自网络,